很多人對『活動假牙』有很多誤解,希望這一系列的文章可以解決許多人的問題。
顧名思義,『活動假牙』是指病人可以自由在嘴巴裡面取出戴上的假牙。聽到這句話,很多人會立刻質疑:那這樣吃東西時假牙不是就會晃來晃去?
一個功能正常設計良好的活動假牙,會透過一些假牙上的設計,或零件與嘴巴裡剩下的牙齒或植牙來固定,最常見的方式就是鉤子。透過這些方式來固定後,使用活動假牙來吃東西時在口內是穩定狀態,但是在休息或清潔的時候,病人可以將活動假牙自己從嘴巴取下來做清潔的動作,所以活動假牙不是吃東西的時候會動來動去,而是指病人可以在需要的時候自由取下。
如上圖,活動假牙有三個鉤子用來與牙齒固定。缺牙處用塑鋼牙填滿,整體以金屬部分做連結與強化。
戴在口內的情形,可看見鉤子牢牢的勾住牙齒,塑鋼牙填滿缺牙處的空間。
一般活動假牙分成幾個部分,首先是連接活動假牙各個細部的主結構部分,通常是由金屬構成,透過不同的設計而有不同的形狀,例如在上顎至少就有條狀、片狀、環狀等等不同的金屬主結構。再來比較容易分辨的就是鉤子,還有可以讓活動假牙藉牙齒用力的座或靠,最後是牙齒的部份稱義齒及基底床也就是跟牙床接觸的部分(粉紅色部分)。
甚麼情況下需要做『活動假牙』?
很多三四十歲甚至更年輕的人需要做活動假牙時,心裡會有點不能接受,感覺好像是老人才需要做活動假牙。其實,需要做活動假牙的病人一般是牙齒條件不足,舉例來說,缺一顆牙的時候,可以選擇單顆的植牙或三顆的牙橋或單顆的活動假牙,這時還有得選擇,但是如果同一個區域,比如說右邊下面連續缺了三、四顆牙以上,除了植牙的選擇外。還能選擇採用活動假牙的方式,優點在於:相對於植牙的高單價,製作活動假牙整體所需要花費的費用較低。所以不是只有老人才做活動假牙,是要評估您的缺牙狀況,有需要的人就必須做活動假牙。反過來說,活動假牙是最後一道防線,不管缺多少顆牙齒,當其他方法都不管用的時候,例如一顆牙齒都沒有的時候,甚至是無法植牙的病人,活動假牙就是最適合的方式。
『活動假牙』是不是每位牙醫師都會做?
這個問題有點像麵人人都會煮,只要水煮開了把麵丟下去就好了,但並不是每個人都煮的好吃,需要考量到火侯、調味等等的步驟。因為活動假牙普遍都會需要與牙床接觸(牙床是肉,也就是沒牙齒處的牙齦等),牙床比硬硬的牙齒來的敏感,稍微大力壓迫往往就會造成疼痛,加上活動假牙需要與剩下的牙齒合作,但剩下的牙齒往往條件又很不一致,有的好、有的搖、有的方、有的圓或分佈亂七八糟。所以一般活動假牙的製作難度可以說是所有假牙(固定假牙、全瓷冠、植牙)裡面需要考慮的層面最多,製作程序也相對複雜的假牙。您可能會常聽到家中長輩抱怨在哪裡做了活動假牙不好用,戴了會痛,或吃東西不好咬等等,這就牽扯到可能活動假牙的製作過程過於簡化,活動假牙適應期未說明清楚,甚至醫師經驗不足以致無法個人化調整等等的因素影響。
牙醫師在製作活動假牙時的角色有點類似房屋建築設計師,舉凡方位、建材、到管線埋設、防水、大樑、以至於後來的裝潢、木工等,一位好的建築師可依個別房屋的獨特性將其設計到最好,而不好的設計師也會搞到房子漏水,木地板變形等。因此,同樣一位病人給兩位不同的醫師治療可能會製作出完全不同的兩副活動假牙設計,這時就必須靠各個醫師自己的專業與經驗了。我希望能透過我在台大的專業訓練以及上百例臨床案例的經驗,利用一系列的文章增加讀者的牙科IQ,使讀者對於假牙以致活動假牙有更多的認識與了解。
(內文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
留言列表